在數字經濟與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時代,算力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資源,其地位堪比電力與水力。如何通過綠色能源降低算力成本、提升能效,成為全球科技界與能源界共同面臨的挑戰。
今日,上海臨港傳來重要消息:全球首個海上風電融合型海底數據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該項目總投資16億元,總規劃容量24兆瓦,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示范項目規模達2.3兆瓦,綠電使用率超過95%,通過“海水自然冷卻”與“海上風電直供”雙技術融合,開創了數據中心綠色發展的新模式。
傳統數據中心因高能耗被稱為“電老虎”。據預測,2024年至2030年間,全國數據中心用電量年均增速將達20%,遠超全社會用電增速,電費成本占運營總成本的近70%。在此背景下,綠色算力的發展迫在眉睫。
海底數據中心通過將服務器安置在海底數據艙,利用海水作為天然冷源,實現了省水、省電、省地的多重優勢。上海海蘭云數據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經理陳希恰介紹,艙內采用銅管散熱系統:小銅管如毛細血管般吸收服務器熱量,將冷媒從液態變為氣態;大銅管則像動脈,將氣態冷媒輸送至側管殼式換熱器與海水換熱,冷卻后重新循環。這種設計在全密閉空間內高效完成了熱量交換。
該項目位于上海臨港南匯邊灘東側海域,距離岸站10公里,水深10米,周邊三大運營商機房均在20公里范圍內。其獨特之處在于,艙體直接坐落于海上風電場下方,通過綠電直供模式,實現了新能源的就地消納,為數據中心提供了穩定、清潔的能源支持。
目前,多家企業的機柜已入駐該數據中心。中國電信臨港算力將部分業務遷移至此,布局研發平臺、國產GPU創新平臺及信創云,并探索海上通信設施的部署。上海儀電則布置了訓推一體算力集群,依托城市數字化轉型經驗,提供水下邊緣算力服務。
上海正全力構建“多元協同、綠色集約”的算力基礎設施體系。在浦東張江科學城,國家級上海超級計算中心持續為生命科學、航空航天等領域提供超算支持;在臨港新片區,除海底數據中心外,商湯科技、中國電信等建設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已形成智能算力集群。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臨港已集聚八大算力中心,總規模達35EFLOPS,占上海市整體的40%。
根據規劃,上海將進一步發揮算力優勢,發展國際數據中心,為數據出海、來數加工提供支撐。到2027年,全市智算云產業規模力爭突破2000億元,形成云邊端協同、產業鏈完備的生態體系。同時,上海作為“東數西算”長三角樞紐龍頭,正推動市內邊緣計算節點與西部數據中心協同布局,構建支撐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的算力底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