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餐飲品牌西貝近日因“預制菜”爭議陷入輿論漩渦,這場風波自羅永浩9月10日發布微博吐槽后持續發酵。他在社交平臺曬出西貝莜面村菜單,直言菜品價格偏高且多為預制菜,呼吁立法強制餐館標注預制菜使用情況。此言論引發連鎖反應,消費者、餐飲從業者及法律界人士紛紛加入討論,核心矛盾直指餐飲工業化浪潮下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構建問題。
西貝創始人賈國龍迅速回應,稱羅永浩所點13道菜均非預制菜,并公布制作流程以證清白。然而,媒體探訪后廚時發現的保質期長達18個月的海鱸魚、24個月的有機西蘭花等食材,讓寶媽群體率先“破防”。以廣東汕頭消費者靜姍為例,她因西貝標榜的有機食物和兒童餐服務,近兩年帶2歲孩子光顧近25次,但得知食材保質期后表示:“不會再去了,西貝辜負了媽媽們?!鄙缃黄脚_上,類似質疑聲此起彼伏。
爭議焦點集中于“預制菜”定義。根據2024年3月六部門發布的《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預制菜需經工業化預加工且加熱或熟制后方可食用,但為連鎖餐飲企業留出例外——由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門店配送的凈菜、半成品等不納入預制菜范疇。西貝據此強調自身屬于“預加工原料”而非預制菜,但羅永浩在直播中指出,非中央廚房配送的冷凍食材仍屬預制菜,并懸賞1000元/袋檢測西貝原料質量。
價格爭議同樣激烈。以西貝“古法戧面饅頭”為例,21元的定價被消費者詬病“偏貴”。對此,從業12年的廚師長林睿解釋,該饅頭體積大、制作手法特殊,且已替換為更便攜的小饅頭。他進一步說明,西貝采用零下18度冷凍技術保存食材,雖成本更高,但能保證品質穩定。賈國龍也曾公開表示,西貝利潤不足5%,定價涵蓋原料、運輸、倉儲等環節。
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餐飲企業有義務告知菜品加工方式。但目前定義差異導致企業解釋空間過大,消費者舉證門檻高,監管成本也居高不下。律師方莉建議,應將預制菜告知義務從“鼓勵”升級為“強制”,并明確標注主要加工方式,避免文字游戲。據悉,即將公開征求意見的《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已包含相關要求。
餐飲工業化進程中,效率與味道的博弈從未停止。賈國龍曾表示,中餐標準化通過“分離—組合”方式實現,例如獅子頭需提前8小時制作,紅燒肉至少提前4小時下鍋。但復旦大學教授鄧建國認為,預制菜雖是現代生活產物,卻缺失了情感與儀式感。餐飲業的創新,恰在于如何為標準化食材注入現場烹飪的創造力。
隨著國家衛生健康委主導的預制菜國標草案通過審查,未來預制菜定義、安全標準及標注要求將有明確依據。這場風波或許能推動行業重建消費者知情權與企業經營自主權的平衡,讓餐飲業在誠信與透明的軌道上健康發展。